徐濟超簡歷:1958年2月生,河南項城人、漢族、研究生學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1976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鄭州航院等高校教師、鄭州航院質量工程研究所所長、工業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長,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主席。曾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管理研究生院、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質量與生產力研究中心、韓國漢城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做訪問教授,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做高級研究員。2006年5月,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十屆河南省人大常委。
演講內容:一、提升質量競爭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二、把握質量形成的內在規律,努力高效推進質量發展
三、新時期質量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全社會對質量問題更加關注,尤其是當特別領域的質量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時,質量就會上升到安全范疇,如食品藥品的質量就是食品藥品的安全。不同時期的質量安全包含著不同的內涵。改革開放之前產品的質量意味著產品的合格,這種質量理念決定的工作方向就是努力滿足容差限的要求;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質量無限追求理念的引入,質量工作的哲學就是質量無止境的持續改進。如今我國正進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微觀產品質量是支撐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石,微觀產品質量和宏觀經濟運行質量正融為一體協同推進。我國質量發展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企業、社會各界、各級黨政正在承載著新時期質量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今天,正當我們闊步走向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重要時期,在這里,我想表達一些觀點和同志們交流。
提升質量競爭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全球矚目、世人稱道,然而發展中的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經濟運行的含金量偏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偏高,發展質量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首要問題。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經驗、教訓和對我國的沖擊,使黨和國家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2010年是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提速之年,從中央到地方,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力度歷史空前,形成推進的濃厚氛圍歷史空前。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經濟動力結構、產業結構和投入要素結構的重大轉變。要實現這三大結構的真正轉變,提升各類產品質量是根本途徑。
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直接依賴經濟動力結構,也就是我們常的說“三駕馬車”。我們期望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內需,其次是外需,但是,往往在經濟處于特殊緊縮困境下,一般都采用加大投資力度創造額外需求的辦法拉動經濟增長。前者靠需求提升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健康之道,后者靠投資保障增長通常是應對經濟緊縮危機的重要之舉。長期以來,我國特別是一些地方龐大的GDP中,投資貢獻比重超常。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異常情形!誰都想內需和出口的貢獻占經濟增長的絕對份額。很多產業國內需求和國際外需市場容量巨大,但是容量再大是你的嗎?你能占有多大的市場份額?要得到足夠份額,你的產品就必須有足夠強的競爭力。而競爭力來自產品的質量和成本,在國際范圍內質量連同成本一起也稱為廣義的或全面的質量。缺乏質量、缺乏競爭力,爭不到相應的內、外需市場份額,很多地方又要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那只好靠大興土木,靠加大各類投資力度就近創造新需求,以保障經濟的高速增長。產品質量競爭力不強是導致投資比重超常的直接原因,要走依靠內、外需求發展經濟之路,根本途徑是提升微觀產品質量,增強質量競爭力。
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直接依賴經濟的產業結構。我們總是期望一產比重很?。?%左右),二產比重適度(25%左右),三產比重較大(70%左右)的產業結構。這樣的產業結構取向才能產生更多的稅收、財收,才能增加更多的城鄉居民收入,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提升宏觀經濟運行質量。如何才能使三產比重增大呢,通常情況下一產、二產也有三產產品的高質量低成本,產品才能具有競爭力,才能帶來產品的高附加值,才能帶來產業的高附加值,才能創造豐厚的社會財富,為人們享用各類服務奠定基礎,各類服務業才能繁榮興旺和發達。產業結構中,三產的比重才可能充分的增加。因此提升產品質量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根本途徑。
產品質量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投入的要素結構。多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多的依賴資源的大量消耗,在新的發展時期投入要素結構必將從主要依賴資源消耗走向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技術創新推進質量實現大突破,管理創新使質量持續改進,勞動者素質是質量的重要保障,投入要素結構的轉變是通向質量發展的橋梁。我們清晰的看到,提升微觀產品質量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走向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把握質量形成的內在規律,努力高效推進質量發展
首先,從宏觀經濟運行質量中提升質量工作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關注質量、提升質量涉及不同的層面。企業是提升質量的主體,然而我國還有大量的企業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質量理念,還在持續沿襲多年來依靠市場大容量、質量低要求、價格低水平所形成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真正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大力提升產品質量的企業還不在多數。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今天,各級黨政非常必要加強引導廣大企業,引導社會各界進入新時期質量發展的軌道。眾所周知,各級黨政更加關注GDP的增長,更加關注財政收入的多少,也就是更加關注宏觀經濟運行的數量和質量。但過去很少把宏觀經濟運行質量和產品的微觀質量直接掛起鉤來,實際上正如我們開始所討論的宏觀、微觀質量二者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產品的質量就是競爭力,就是市場占有率,就是產品、產業的附加值,也就是GDP中的含金量。要提高GDP的含金量就必須從產品質量抓起,產品質量是提升宏觀經濟運行質量的主要抓手,要引領市場主體、社會各界以及各級黨政形成全社會推進質量發展的新氛圍。
其次,要清楚質量管理與技術創新對質量貢獻的不同形式。產品質量的形成源自多個方面,但質量管理和技術創新是形成質量的最主要貢獻者。從我們政府部門設置上,質檢和科技分頭負責質量管理和技術創新,很多部門也涉及這兩個方面的工作。只要知道它們對質量的不同貢獻形式,就一定會更好地協同推進這兩方面的工作,就不會注重一方模糊或淡化另一方。技術創新帶來產品創新或工藝創新,無論哪種創新都將會帶來產品質量性能的突破性或跨越性進步。一項關鍵技術一旦突破,產品或工藝就可能更新換代,給產品質量性能帶來的可能是代的跨越,產品質量的提升一定是突破性的,這是技術創新對質量貢獻的形式和優勢,但技術研發創新的周期比較長、投入代價往往比較大,這也就是為什么企業如此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在技術突破之后新一輪突破到來之前的時期內,必須利用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持續的改進產品質量降低各類成本,質量管理貢獻質量的形式是漸進的、連續的,優勢是成本投入低廉。高質量低成本產品是源于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的交替作用而形成的。兩者有機結合、協同推進是企業實現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
第三是,既要注重事后監管更要強化源頭治理。質量安全的源頭治理反映了管理的先進理念,如果社會廣泛運用這一理念,也反映了整個社會進步的先進水平。毫無疑問事后救火或事后救治是落后的管理形態,當然一旦著火就必須救治,避免著火的根本做法就是做到事前源頭防御。質量安全源頭治理的結果往往是質量提升、成本降低、競爭力增強、附加值提高。事后救火或救治的管理,企業自身甚至整個社會往往要付出慘重代價,甚至是滅頂之災,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多年來國際上研究的結論是源頭治理付出較小的投入就可避免事后指數級的損失。在質量管理中要強力推行質量安全的源頭治理。不僅企業要實施源頭管理,而且政府的質量部門也應如此。大體上質量部門的主要職能可分成事后監管和事前源頭管理兩部分,如果只見事后監管救火救治繁忙一片,事前單位悠閑自在,那么政府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效能肯定是低下的。當前的發展進程和一些企業的素質決定了還必須加大事后監管,特別是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產品更是如此,關鍵是我們事前單位的質量管理工作要致力于源頭治理。目前我們注重標準化建設,注重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引入,把監管前移實現源頭治理,提高企業素質,保障企業穩健地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一個企業就像一個人一樣,做一件幾件好事并不難,要用永遠做好事就必須靠人的素質作保障,企業要永遠生產高質量產品就必須有企業素質作保障,源頭管理主要是提升企業素質。
第四是,本土企業文化要融合世界先進質量管理思想。企業競爭是質量和成本的競爭,從上世紀末以來,全球企業競爭中許多世界級的公司創造了許多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比如質量無限追求的理論,派生了諸如連續質量改進體系,六西格瑪質量工程等,卓越績效理論體系,派生了各國的質量獎模型如此等等,這些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應當有地域之分,一般也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帶來的問題,只要我們思想解放,認識到位,就一定能夠把世界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引入、融入到我們的企業,提升我們企業的素質,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實現企業跨越式的進步。然而,我們還有不少地區、不少企業對多年來推行的世界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工作方法還一無所知,這既有我們企業素質不高、管理基礎薄弱的原因,也有認識不到位的情況。政府及相關部門有責任促進世界先進質量管理思想融入到本土的企業文化中。
第五是,政府引導要與市場主體作用緊密結合。在更加完備的市場環境下,市場競爭機制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持續改進。產品的質量是企業設計出來的、制造出來的、管理出來的,企業是保障產品質量的主體。我們處在特別的發展階段,企業的素質還很不平衡,政府及相關部門還要賦予責任,不僅僅要強化監督,更要注重事前源頭管理的宏觀引導和政策激勵。比如我們正在實行政府質量獎機制。在提升產品質量的過程中,政府要通過體制、機制、政策,最大限度地引導市場主體發揮好作用,確保產品質量。我國市場經濟正在不斷完善,這一過程中不僅要監管好而且更要做到政策機制的源頭引領,市場主體作用和政府的引領推動作用一定要有機的結合。
新時期質量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首先,要謀劃好新時期的質量發展綱要。1996—2010年,《國家質量振興綱要》圓滿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伴隨著它的實施,十五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從六萬億發展到三十三萬億,經濟規模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2011-2020年是強力推進科學發展的十年,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從大到強轉型的重要十年,要實現經濟強國夢想就必須謀劃好、制定好新時期的質量強國發展綱要,將質量發展納入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規劃,支撐新時期的質量發展。盼望著新時期質量發展綱要要把宏觀質量與微觀質量融為一體,要有機結合質量管理、技術創新和勞動者素質等多方面對質量形成所做的貢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質量誠信體系,要加強綜合標準技術研究機構的建設等,切實成為新時期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質量發展的新綱領。
其次,要設立國家質量獎。日本、美國和歐洲以及許多發達國家都先后設立了國家或區域質量獎,其顯著效果得到國際范圍的認可。設立“國家質量獎”,首先要清楚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獎項,而是一個系統的、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如果企業通過ISO標準體系達到及格標準,那么通過質量獎的標準體系就可達到九十分以上,質量獎體系也是提升企業整體素質有效的“指揮棒”。通過獎項的設立和實施,可以帶動和引導全社會的企業運行這一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從而整體上提升企業素質。因此希望盡快設立和實施國家質量獎,同時也希望各級政府設立相應層次的政府質量獎,特別是我們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發展質量的關鍵時期,國家質量獎營造全民族、全社會關心質量、重視質量的濃厚氛圍,激勵企業積極運行國際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整體提升我國企業的管理素質。
第三,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附加值。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經濟大而不強。只有大批知名品牌,才能支撐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支撐經濟運行質量的提升,才能實現經濟由大到強的跨越。一個好的品牌,必定凝聚著諸多先進的生產要素。其中,持續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根本,先進的管理體系是關鍵,優秀的企業文化是基礎。品牌建設和培育要從支撐品牌的要素著手。要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這是時代的需要,是繁榮民族經濟的必然選擇。
第四,要啟動綜合質檢技術研究機構建設。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現狀和經驗來看,擁有涵蓋質量、標準、計量、檢測、技術等綜合性、權威性的高水平技術研究機構,是提升整個國家產品質量水平的重要保障。企業、產業的質量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包括標準、計量、檢測等在內的技術機構的支撐。我們已有了自己的質檢技術體系,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沒有像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這樣的龍頭綜合技術研究機構。國家和省都應設立這樣的權威研究機構,支撐區域內的質檢技術體系,有了龍頭技術機構的支撐,我們的標準技術體系才可能更好的發揮作用。這樣的機構區別于科技界的院所,其出生、生存和發展都是直接為了服務企業和產業。
第五,要實施勞動者素質提升工程。在質量的形成中,專業和技能勞動者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常說質量是制造出來的,這其中包含著技能人才對質量的貢獻。新時期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要面向全體勞動者實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特別要緊跟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學校、專業結構,擴大支撐現代制造業、現代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方面的職業教育規模,以更好的適應提升產業質量的需求。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也要加大對質量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支宏大的具有現代質量意識和質量專業知識的質量工作者隊伍,滿足新時期質量發展的新需求。
改革開放的卓越成就為全面推進我國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新的國家質量發展綱要的引領下,我們將闊步走向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中華民族的質量強國夢想一定能夠實現!